2017年底氣荒之后煤改氣遇冷,煤改電市場愈發火熱,在華北地區電采暖已經占據市場主流。然而,煤改電較高的初始投資和運行費用始終為人詬病,特別是在一些消費疲軟的西北地區和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地方財政補貼和采暖用戶的壓力表現得更為明顯。
煤改電成本主要涉及兩個部分,前期投入與后期用能成本,一般由政府大幅補貼前期投入,用戶承擔后期支出。在實際推進中,政府的財政補貼并非那么容易就落實到位,而在競爭壓力下,很多企業為了拿到項目,紛紛選擇墊資建設,這已成電采暖項目中的普遍現象。
1
地方財政壓力大 企業墊資成常態
清潔供暖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民生任務、緊要任務,獲得了來自中央財政極大的支持。2018年,僅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就由原先的12個增加到35個,每年中央財政支持共計174億元。目前,多個試點城市已出臺相應文件,承諾中央與地方財政以不同比例共同支持當地清潔取暖項目建設。
然而實踐經驗表明,地方政府財政面臨巨大補貼壓力,推廣難度很大,這一點在煤改氣項目大范圍推廣時已有了充分體現。去年就曾有媒體披露,河北某區2017年散煤治理實施煤改氣不順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資金緊張。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煤改氣工程由4個公司負責,實行全額墊資,項目花費超3億元,而中央財政補貼只有7000萬元,剩下2億元多元對于當地財政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如今,煤改電項目改造成本相較煤改氣項目更高,市場也表現出對政府補貼的極大依賴。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數據表明,以北京地區為例,考慮政府補貼后,電供暖費用可下降15%~36%,特別是空氣源熱泵,可低至20.8元/平方米,與燃煤熱電聯產供暖相近。但若無政府補貼,空氣源熱泵供暖費用39.3元/平方米,初始投資高達250元/平方米,與散燒燃煤供暖相比沒有任何成本競爭力。
現實情況是,“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清潔取暖方針要求企業在項目中承擔主體責任,地方政府面臨財政壓力時,有可能導致獎補資金的實際落實時間落后于項目建設,而用以緩解這一矛盾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企業墊資。
一位電取暖產品企業相關人士向CHPLAZA記者表示,做電采暖工程,多數都需要墊資,政府對電采暖企業的信任程度低,事后給款,比較平常。種種原因導致的補貼資金難以到位,都將影響墊資企業的資金回籠,導致企業利潤不可持續,阻礙清潔供暖的實際推進。
對此,《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8執行報告》認為,應建立長效的投入保障機制以及補貼時效和退出機制。加強財政補貼的績效考核,明確補貼的退出時間和機制,提前謀劃長效的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政府財政、能源供應商和相關企業、終端用戶三方財務的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能夠實施電采暖工程的企業眾多,競爭較大,地方政府為了確保項目效益,往往主觀上更愿意選擇能夠墊資的廠商合作。
2
取暖費用難收齊 墊資建設有風險
煤改電技術路線眾多,在部分地區,一些采暖技術產品目前未獲得或者僅有較小比例的資金支持,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進行研發創新以降低成本,項目建設中也更有可能需要采用部分墊資或全額墊資的方式來搶占前期的市場份額。
以太陽能采暖為例,據了解,一套5千瓦光伏加5匹的空氣源熱泵,前期投入在4萬左右,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如果沒有補貼,前期巨大的投入會讓絕大多數老百姓望而卻步。因此,部分企業選擇對光伏取暖項目建設墊資,如此一來,光伏取暖的實際用戶前期基本無須支出,對企業而言技術推廣的目的就更容易達到。但這一做法對部分中小企業而言具有一定風險,有相關人士坦言,如果通過引入金融機構,用各種融資模式解決前期投資大的問題,光伏取暖推廣起來難度會降低很多。
西北地區冬季溫度低,普通電供暖產品較難保證采暖效果,新型技術推廣的風險則更多由企業承擔。在新疆伊犁州某村,冬季燃煤鍋爐取暖效果差,改造費用高,村級政府無法承擔,某公司提出采用太陽能+夜間谷電采暖供熱,經測算利用這一技術試點工程總投資近40萬,經協商該公司同意全部墊資,公司每年以新疆采暖標準17.8元/平方米收取采暖費,直到收回成本后該系統交由村委會經營管理。
但就該類項目而言,項目驗收及用戶滿意度評價受用戶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在項目運營維護期間同樣需要資金投入,若項目實際運行效果不及預期,企業資金回收期將大幅度延長。且西北地區村民消費水平較低,缺乏清潔供暖意識,拒繳采暖費等現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并不少見,企業投入資金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此外,部分廠商為爭取市場,針對規模較大的項目(如大學校區),明確表示可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操作,即工程項目可由廠商部分墊資,其墊資部分可從后期每年節省的采暖費中收回,但這一操作需要企業本身技術產品具有較好的節能效益,否則將具有一定風險。
從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競爭力和工程風險防范意識。在承攬這些電采暖工程時要進行充分的工程項目風險評估,對于資金不落實或可能不落實的項目不可盲目承包。國網能源研究院專家建議,企業要拓展商業模式,大多數電采暖仍采用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業務范圍、業務水平、經營模式、融資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局限,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可以在經濟發達地區推廣PPP等新型商業模式,努力改善供暖等涉及民生的投資環境。